Saturday, January 18, 2014

《二流小說家》:文化差異造成的不同結果?

David Gordon's  "The Serialist" wins the 2011 Cabell first novelist award. Source
幾天前,經由 Reddit 上的一則熱門話題,讀到了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 上面一篇非常有趣的文章:David Gordon 的〈Big in Japan〉。



為了讓文章不要太過度地參雜中文與英文,以下我會使用「大衛.果登」來稱呼作者 David Gordon。

文章的大略翻譯是:2010 年時,大衛在美國出版了一本小說《The Serialist》(字面上的意思是「系列小說家」),不算銷售得差、但也不算銷售得特別好,是一本不太特別被注意的書。

但是,當這本書的日文翻譯版本被出版時,事情開始不太一樣了。

這本書贏得了一個很大的日本文學獎、接著又贏了一個、在那之後又贏了另一個。而且從來沒有人三個獎都一起贏過,大衛是第一個人。

這本書的日文翻譯標題,甚至不是「系列小說家」,而是如這篇文章的標題:「二流小說家/Niryuu Shousetsuka」。大衛在文章中對自己嘲笑地說,二流小說家正是他本人。

有趣的是,大衛一直以來都是日本文化的愛好者,雖然日本文化在他這本書裡並沒有任何影響力,但那種感覺對他而言,就好像「青少年時期偷偷地喜歡過的一個人、突然寫信告訴你她其實也喜歡著你」。

雖然這本書在日本十分受歡迎,但大衛也只是從美國知道這些訊息,對他的現實生活並沒有太大的改變。直到東映株式会社/Toei Studio 製作了《二流小説家 シリアリスト》的電影改編版本。這部電影的背景發生在東京,角色也是只使用日本語的日本演員,與原版的背景(沒有日本角色、背景設定在紐約的皇后區/Queens)完全不同。

這部電影的製作過程非常快速,在半年之內,大衛在 2013 年的六月受邀參加《二流小說家》的電影首映,他的日本出版社也安排在同一時間、開始銷售大衛的新書《Mystery Girl》,而這本新書的英文原版甚至要等到七月才會出版!

在機場時,大衛見到了他的日本編輯者與電視採訪團體(這在他人生中完全沒有發生過),他被安排住在一個豪華到「詹姆士.龐德或許曾經住過」的旅館房間內:自動遙控的浴缸、與一個能夠打開窗簾的巨大按鈕。

為了參加首映,大衛換上了黑色西裝與領帶(他不太擅長打領帶,因為現實生活中很少有機會需要這樣做)。首映前,每位電影的演出者向大衛鞠躬與道謝,包括唱這部電影主題曲的歌手。

大衛在一片照相機的閃光、與攝影機的拍攝當中,接受採訪。因為不懂該怎麼做,大衛時常對著錯誤的攝影機講話、或眼神發呆、甚至不小心把身體靠在佈置的電影背景上。(Reddit 上有人找到了他在首映時一臉困惑的影片

接下來的一周,大衛接受了採訪、與書評者和書迷見面、參觀了書局。他的讀者崇仰他對文學的看法、和他對女性的瞭解。他有一團跟著他的人,他在為書簽名時,有固定兩個人幫忙他:一個人幫他扶著書,另一個人則負責幫他把簽名後的墨水痕跡、壓上一張面紙吸乾多餘的墨水。

當這一切結束、大衛回到美國的家時,他也回到了他的日常生活。一個人住在堆滿書(比他在東京的旅館小)的房間裡,他的浴缸當然也不會自動遙控。他依然很滿足,但有時候,當他一邊吃飯一邊看著一部年代久遠的日本武士電影時,他還是忍不住想起「在日本的大衛」現在過得如何。

這篇文章在 Reddit 上受到大量注意力以後,大衛在網站上開始了一則「AMA/Ask Me Anything(問我任何問題)」,回答網路上的使用者們的問題。

我與語言交換的筆友 Kevin 分享了大衛的文章,他認為也許是文化差異、或許是大衛的書跟日本讀者們喜歡的文學類型非常符合(而在美國不是)、也或許,是因為日本的年輕人們對西方文化的喜愛,造成了大衛的書在日本受歡迎。

我還沒讀過這本書,所以無法確定是什麼原因(甚至連大衛自己也不確定),但他的文章已經成功地引發了我的好奇心,我會找機會讀一讀這本書。

單純地猜測,「崇洋媚外」的原因或許並不那麼高,因為一整年裡,我相信有數不清的外國語言小說被翻譯成日文,而其他那些書本也並沒有得到相同的待遇。所以,「二流小說家的故事類型剛好符合日本現代讀者的喜愛」在目前看來是最有可能的原因。

很遺憾地,比起華語地區和日本的閱讀者們對翻譯小說的接受程度,美國現代的大部分年輕人們,比較少有機會接觸來自亞洲的翻譯文學(或是應該說,要大部分的高中生們讀任何學校沒有要求閱讀的書,就像要逼著五歲小孩吃蔬菜一樣困難)。

雖然這樣說,倒也不是我們的閱讀習慣太差勁,如果是牽扯到自己有興趣的話題,閱讀也不算太痛苦。舉一個例子,就連我有一位厭惡閱讀的朋友,也會為了知道《權力的遊戲/A Game of Thrones》的故事發展而去圖書館借書,我想《權力的遊戲》對她而言,大概就像裹著起士或花生醬的蔬菜吧。

在比較之下,我即使算是比較常看書的一群(雖然比不上台灣或日本的閱讀標準),但我也很少在書店看到來自亞洲地區的現代翻譯作品。其中比較出名的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樹/Haruki Murakami」,華語的現代作家則是幾乎沒有任何人。

舉一個例子,我最近、最近的一次,讀到的「中文作品的英文翻譯版本」,是《孫子兵法/The Art Of War》,翻譯者是翻得很不錯的 Thomas Cleary,但這本書甚至跟「現代華語作品」沒有太大的關係。

這讓我忍不住想,是因為沒有翻譯者,還是因為沒有值得被翻譯的內容?又或許是中文翻譯成英文後,品質會跟著下降?

我在台灣學校的那段期間,也很經常讀中文書與其他語言翻譯成中文的書,如果不討論翻譯作品,中文創作的書,讀了不少金庸與古龍的武俠小說,那比起《孫子兵法》又要更接近現代一些。

我在這裡提出一個假設,這是根據於我最近學到的新知識而產生的假設,所以請給我一些空間解釋這則知識。

我在查詢網路與詢問「的、得與地」的不同用法時,遇見了「歐化中文」的維基百科頁面,它是這樣描述的:
歐化中文又稱西化中文,是指語法、文筆、風格或用詞受歐洲語文過分影響的中文,一般帶貶義。其中尤以英文之例最為深刻。歐化中文偏離傳統中文的特色、用詞冗贅,從而使得上下文難以理解。歐化中文常見於英譯作品。凡有譯者逐字直譯而忽略中文語法、用詞習慣,則容易寫出歐化中文。久而久之,現代中文也出現了歐化中文的遺迹。(...)然而,歐化中文般的弊病不限於譯英文,上述現象在其他外語譯文(如日語、韓語)中都有。  
               ──來自中文維基百科「歐化中文
在「現代中文已被歐洲語文大量影響」的前提之下,中文翻譯者們在翻譯外來文學時,碰到的問題、或無法翻譯的單字,會比美國翻譯者在翻譯外來文學(在這個狀況下,指中文)所碰到的麻煩,來得少很多。因為美國翻譯者所面對的「中化英文」狀況幾乎不存在。

回到這篇一開始討論的原始主題,大衛的作品在日本的成功,目前雖然還沒有「傳回美國」的狀況出現,但的確引起了不少人的好奇,也有許多人預測這本書的銷售量將會大幅地在美國提高。從大衛的文章與用字習慣,不難發覺他現實中是位謙虛的人(至少現在的確是),也希望他將來在各地的成功。

如果有興趣的,我找到了這本書在台灣博客來網站上的頁面:《二流小說家與殺人狂魔之唯美三連拍/The Serialist》,臉譜出版社、翻譯者卓妙容、作者大衛.高登/David Gordon。

6 comments:

  1. 歐化中文或是西化中文這個問題的確滿普遍的,我也是上翻譯課的時後才被老師點出來。

    另外,我想台灣早期大量翻譯西方經典和近幾年的英文教育也是一大因素,學習語言同時也會學習到文化,了解輸入語言的文化後,再翻譯成自己的語言其實不難(只是要一直腦力激盪)。但西方人學中文比例較低,會出現中化英文的比較可能是中文母語者將中文翻成英文吧!(chinglish)

    ps. "美國翻譯者們"→其實可以直接說"美國翻譯者"或是"美國的譯者",這也是我在翻譯課上學到的,因為中文沒有單複數的概念,加了「們」有點冗贅。但近年來讀者們習慣看翻譯小說,而譯者在翻譯時一趕稿也沒多注意,漸漸變得越來越普遍,不過還是將這個小建議跟妳說一聲囉~

    ReplyDelete
    Replies
    1. 「學習語言同時也會學習到文化」這一點很有趣,因為不只是語言,只要是有一項東西能夠特別引起一個人的興趣,他/她就會很樂意地接受這項東西來自的文化。例如,日本文化大概是全亞洲裡面,最被美國年輕人們接受的文化,因為漫畫、因為食物、又或是因為電影與其他來自日本文化的產品,在接受了這些「出產品」後,要接受它們來自的國家或文化,也變成了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p.s. 我想了想,似乎省略「的」,而使用「美國譯者」也是可以的。我在打文章時,還提醒自己不需要打「美國"的"翻譯者們」,因為在中文裡,「美國」本身就可以包含「美國的」的意思。也謝謝妳的提醒!

      p.p.s. 重讀時,發現我第一段中依然使用了「美國年輕人們」,但決定把它留在那裡,以後看到時可以提醒自己。哈哈!

      Delete
    2. 我倒覺得二流小說家的成功應該歸功於翻譯者與寫作題材!
      個人主觀認為這本書從標題到題材都很吸引人!
      (當然內容也很重要啦!還有,台灣書店不管是翻譯小說、中文、大陸小說真的都非常普及,選擇性很多)
      我個人是來者不拒(?)不分國籍啦!重點是題材!!
      當我對一本書一無所知的時候,第一個選擇的方法,當然是從書名開始!
      這本書如果依照本來的翻譯<>我應該經過它100次也不會拿起來看吧!XD
      然後他的題材選擇也很受年輕人歡迎!
      我覺得台灣現在寫得好的武俠小說、奇幻小說或推理小說真的越來越少!!
      這也導致歐美的翻譯小說更容易興起吧!(不知道是不是我的刻板印象,歐美這種類型的小說真的很多)
      可能日本也是這種情況?!大家都去畫漫畫寫輕小說和愛情故事了(?)哈哈哈

      Delete
    3. 我自己還沒讀過這一本書,所以還無法結論,但我的確非常好奇它的內容。

      年紀小一些的時候,我也幾乎任何書都很樂意讀,但是現在的自由時間比較短,所以必須要選擇至少能達到「我讀了之後不會感覺到浪費時間了」的書本。我的閱讀習慣也開始改變了,只會讀自己喜歡的作者的書(或文章和短篇/長篇故事)、或當有人強烈地向我推薦一本書。其實我不是太喜歡這樣的規律,但同時我又不想浪費時間「尋寶」。

      書名的話,我自己不會太介意,只要不是太愚蠢的書名(Fifty Shades of Grey....我正看著你呢),我都可以接受,哈哈。

      Delete
  2. Lanaaa可以寫寫自己看過的書啊~
    我上大學之後,身邊愛看書的人反而變少了,也少了很多推薦書單,好想看看大家都喜歡什麼樣的書喔!

    ReplyDelete
    Replies
    1. 好!我也覺得可以,應該是個滿有趣的主題(雖然我的草稿夾中還有好多需要完成的文章),哈哈。

      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