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rch 2, 2014

拼音輸入:使用感想(和一些簡單的安裝教學)

這一整篇文章都是使用 Google 的拼音輸入法打的;在這之前的所有文章都是使用新注音輸入法完成。所以今天,我想要透過這篇文章來討論我自己目前的使用經驗*1

因為我是個離不開電腦的人*2(哈),我平時的打字速度比我許多的朋友快很多。

但是當我需要在這裡打中文文章時,雖然我以前曾經學習過注音,可是不知道注音符號在鍵盤上的正確位置造成我的中文打字速度很慢,發生了許多次「我想要打這句話,但是打到了第四個字時卻想不起我原本計劃好的句子」的狀況。

在幾個禮拜之前,我開始嘗試拼音輸入法與語音輸入法 —— 首先嘗試的是 Windows 系統裡找得到的〈Microsoft Pinyin New Experience 微軟拼音新體驗輸入法〉,與〈Windows Speech Recognition 微軟設定語音辨識〉。微軟拼音新體驗主要給簡體字的使用者利用,所以雖然能夠調整成繁體字的輸出信息,有許多字還是不正確。語音辨識的那一條路也常常碰到困難(那需要一個比較好的麥克風與非常標準的發音才能得到比較準確的結果)。

我之前沒有正式地學習過漢語拼音方式,但我大概知道一些字的拼法。一開始我的速度很慢,也很常中途停下來,必須查查一個特定的字該如何拼。到了今天,我對我現在的速度很滿意,雖然還是沒有很快,但我對我目前的進步很滿意。

這裡是一張注音,漢語拼音與台灣通用拼音的對照表格(來自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網站);如果只需要練習拼音打字的話,這裡是另一張比較整齊也比較容易查詢的對照表(erva.nl)。

我把他們重新整理成一種我自己看得清楚的版式在下面,做了記號的是我認為需要記起來的特殊例子,有「*」記號的,是當它們被加在另一個注音符號後面的情況:

ㄅ:B        ㄐ:J          一:Y/I                 ㄚ:A                *一ㄡ:IU
ㄆ:P        ㄑ:Q         ㄨ:W/U/O           ㄟ:E                *ㄨㄟ:UI
ㄇ:M       ㄒ:X            ㄩ:YU/V           ㄠ:AO              *ㄨㄣ:UN
ㄈ:F        ㄓ:ZH          ㄢ:AN                ㄡ:OU              *ㄩㄥ:IONG
ㄉ:D        ㄔ:CH         ㄣ:EN                 ㄞ:AI               *ㄨㄥ:ONG
ㄊ:T         ㄕ:SH         ㄤ:ANG              ㄦ:ER
ㄋ:N        ㄖ:R            ㄥ:ENG
ㄌ:L           ㄗ:Z          ㄛ:O  
ㄍ:G        ㄘ:C         ㄜ:E    
ㄎ:K        ㄙ:S            ㄝ:EI  
ㄏ:H

例如 Q,我的腦袋會試圖告訴我該拼成「困」這種字,但它其實是「去」和「請」的發音;C 與 J 也總是會想到其他的字。我的解決辦法是這樣:

因為我很喜歡中國的三國時代,裡面的許多名字剛好都包括了這些特殊情況,我可以憑著記住這些名字,將它們的例子用在其他的字詞。

曹操:cao cao OR cc
孫權:suen quan OR sq
張飛:zhang fei OR zf
孫堅:suen jian OR sj
呂布:lv bu OR lb

這當中,我最不習慣的是「使用 v 拼 ㄩ」的規定,因為在看書和讀故事時已經習慣了他是「Lu Bu」而不是「Lv Bu」,但是它要代表的是「ü」這個記號,在知道這一點之後,我就能很容易地接受這個拼音規則。

記住這些特別例子之後,拼音輸入法可以變得非常得快。在還不熟悉時,你可以試著把自己常有問題的拼音寫在一張利貼上面,看了幾次之後就可以記住。另外,在使用拼音時,我不需要太在意字的下半部有沒有拼對(例如ㄨ、ㄩ、ㄢ、ㄤ等等),因為大部分時候就算不知道下半部怎麼拼,你還是可以很容易地找到你需要的字。

大部分的打字軟體都有「學習你的習慣」的功能,拼音也是,它比我在使用新注音時方便的另外一個地方(我之前使用〈Microsoft New Phonetic 微軟新注音〉),是當我在使用拼音時,我可以只打每個字的開頭發音,例如我如果想打「三國演義」,我可以只輸入「sgyy」,看到這樣一個選擇畫面:


另外舉出幾個我打字時的例子:

(三月七日補充:在你選擇正確的詞的過程中,按空白鍵可以直接選擇列表中的第一個字。我剛剛發現,哈哈!)

在開始使用 Google 拼音之後,我幾乎沒有回去使用過微軟的輸入方式,但是如果你只是想要試一試拼音輸入法,微軟拼音新體驗是個很方便的開始點(因為你不用特別地去下載它),所以我在這邊順便加上該如何在 Windows 系統底下(我目前使用 Windows 7),找到微軟拼音新體驗輸入法的位置:

1) 有許多不同的方法可以帶你到同一個畫面:

Start > Control Panel >  Region and Language > Keyboards and Languages (tab) > Change Keyboards > Add

或是 Start > Control Panel > *Search for "input" (upper right corner)* > Click on "Change keyboards or other input methods" > Change Keyboards > Add



2) 鏈接上面的最後一步,當一個新的視窗出現時 (Text Services and Input Languages):

Add > Chinese (Simplified, PRC) > Keyboard > Chinese (Simplified) - Microsoft Pinyin New Experience Input St > OK



3) 它現在應該會出現在你的右下角,你可以在這個時候做出一些符合你習慣的改變(例如換成繁體字體)。在 Text Services and Input Languages 的視窗,選擇 Chinese (Simplified) - Microsoft Pinyin New Experience > Properties,可以帶你到它的設定視窗,或是當你在使用微軟拼音時:

Options Menu > Options
4) 接下來的視窗 (Microsoft Pinyin New Experience Input Style Options)

Advanced (tab) > Traditional Chinese > OK

你可以藉由這種方式,習慣拼音輸入,在知道它的大概規則以後,再去找最適合你的拼音輸入法,除了〈Google Pinyin 谷歌拼音〉以外,還有〈Sogou 搜狗拼音〉〈Ziguang 紫光拼音〉〈QQ 拼音〉等等,雖然我只試過谷歌拼音和微軟拼音,但還是加上維基百科上面的一張列表,給有興趣的人。

對於已經熟悉中文的使用者,拼音輸入法非常容易學會,我相信即使是完全沒有學過拼音,只會注音的人們也能夠很快地習慣。

為了瞭解其他繁體使用者的使用習慣,我在網絡上搜尋了其他使用者的評論,但是總是會看到許多關於政治的討論。從大陸網民們想學注音輸入,到台灣網友們想學習漢語拼音,這些討論中,你總是會看到有一些人嚴厲地批評另一種輸入法的壞處,和為什麼這些人不該「浪費時間」去學習另外一種輸入法。

第一次看到這些關於政治的批評時,我覺得有些意外,但思考以後,反而覺得完全不意外。對這些有著強烈的國家優越感的人,我相信「拼音」不是他們真正在乎的問題,「誰的文化比較優越」才是他們最在意的爭議。

我知道我沒有任何資格告訴別人該如何過他的生活,但我還是想告訴他們:你如果一直用這種角度看這個世界,你一定會錯過許多很好的經驗,我可以向你保證。

使用你自己最擅長的打字方式,或是能讓你最有效率的打字方式,就是最適合你的輸入方式。為什麼要去吩咐別人他們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

最後,再一次附上 Google 拼音的下載處(Microsoft Windows 7/Vista/XP),給有興趣嘗試另一種輸入法的中文使用者。

我補充了一些我自己在打字時碰到的問題和解決方法,在這一篇:《從注音輸入法轉換到拼音可能會碰到的輸入問題:解決辦法》,以後碰到任何輸入問題時,我也會更新在那裡。



編輯:

*1「我想要經過這篇文章來討論我自己目前的使用經驗」改成「透過這篇文章」。

*2「因為我是個無法離開電腦活著的人」改成「我是個離不開電腦的人」。

2 comments:

  1. 這種輸入法我還是第一次看到呢!太有趣了!
    另外很喜歡你的結論,每個人都有最適合自己的工具,突然想到台灣教育常常告訴學生:OOO對你最有幫助,不要浪費時間去嘗試其他工具/方法。這種想法真的扼殺很多可能性啊!

    ReplyDelete
    Replies
    1. 謝謝你的留言!拼音輸入法在中國大陸比較普及,在台灣有些人開始使用它是因為他們在智慧手機上只有拼音輸入法(我查到的討論大部分是這個原因),然後他們開始對拼音感到有興趣、發現它的潛能。

      不論在哪裡,都有非常多的人是不易接受新鮮事物的,所以我也慢慢學會「不要太努力地試著改變他們的想法」(那會很浪費時間,我試過),只要自己做得好,這些人說不定在未來,還會自己主動地來學習你的方式,哈哈!

      Delete